新闻中心

要想超越 就要经历 - 访宋洋 转载中国乐器杂志专访2018,3月刊

要想超越 就要经历

——访北京森林乐器有限公司女掌门宋洋

文/柳苏凌

在撰写这篇采访前,我想告诉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不要把它单单地看成是对一个乐器从业者的采访。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文字所流出的真实情感,是一个乐器行业者的内心写照。众所周知,这些年乐器行业的低速发展,犹如严冬般的考验,有些人挺了过来,而有些则被淘汰。今天的采访对象,宋洋就是这样一位勇敢前行的女企业家。在她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毅的心,跨越着生活中的每一道沟沟坎坎,或许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她的故事中找到共鸣,听到真心话。

——编者案

认识北京森林乐器有限公司女掌门——宋洋有几年时间了。其实在手工制琴界,她属于后生晚辈,但提到她的父亲——已故提琴制作家宋茂林先生,几乎无人不晓。2013年,宋茂林先生完成了他的绝世传奇——金丝楠木小提琴,这是一把由中国金丝楠木制作的一把名贵的提琴,也是宋茂林大师开创的以中国老房柁制作的小提琴。这款琴音色洪亮、圆润,具备了欧美收藏级名琴的特质,同时还兼具中国千年文化历史的积淀。但遗憾的是,宋茂林大师还没有来得及为这款金丝楠木小提琴找到与之匹配的油漆,便匆匆离世。巨大的变故,瞬息之间改变了宋洋的人生轨迹。强忍着永失父爱的剧痛,宋洋接过了北京森林乐器有限公司的重任。摆在宋洋面前的困难和压力远比希望要多得多。

永失父爱接管“森林”

说实话,采访宋洋,并不是因为她把企业办的多优异,在行业内有多出名。而是因为她能真实地讲述她在这个行业中的种种遭遇和困境,讲述的是真实的感受。而真实就是一种力量。我大胆地向她提出这样的采访要求,她也毫无顾忌地接了我的招儿。

我和宋洋是在采访中结识的,平时的联系并不频繁,只是在全国各地的乐器展会上偶尔碰上一面,无论她有多忙,总会为朋友捧上一杯香茶,然后简单聊聊。举动很简单,但却能感受她的真诚。见过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外表温婉,但内心强大的女性。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总是以积极正面的表现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众所周知,这几年乐器制造行业并不乐观,再加之北京近两年受到了环境政策的治理,许多制造企业不得不外迁,乐器工厂同样如此。作为一厂之长,她除了应付经营,还要养活工厂的职工,给自己和大家赚上一碗饭。宋洋坦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差点让她朝着崩溃的边缘发展。用她的话来说:“世态炎凉,做女人不容易,做经商的女人更不容易!”

首先,宋洋明确地表达了这些年大规模手工提琴制造业的日渐衰落。她说道:“其实承不承认都无所谓,关键是如何摆正心态,渡过这个阶段。”的确,这几年手工提琴制造业在寒冬中抱团取暖,手工提琴的大规模制造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谁能认清时代,能顺应发展,抵住转型期的阵痛,寻求出路,才能在大浪淘沙般生存淘汰赛中幸存。

宋洋说道:“手工制琴业这些年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冲击是很严重的,停业停产的,已经见怪不怪了。”她和行业中的同行们一样苦苦挣扎,支撑她走下去的就是当年她对父亲的承诺,要把‘森林提琴’的品牌延续和传承下去。”

面临重压重整旗鼓

宋洋说道:“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森林”提琴的下一代掌门。父亲临终前放不下的就是这一厂子的提琴半成品和存放多年的提琴老料,这些价值颇高的木材,在北方地区的提琴厂是屈指可数的,也承载了我父亲太多未了的心愿。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我放弃了个人的工作,甚至是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投身到森林提琴工厂。父亲去世后的几年中,每年春节都是和我母亲在工厂渡过,以厂为家是我这几年的生活。刚刚接手‘森林提琴’,我面临的太多的质疑之声,没有别的只能硬着头皮干,就注定了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2013年宋洋接管‘森林’后,从来不敢懈怠,这些年她紧绷着一根弦儿,仿佛身后总有一双眼睛再注视着她。从“传奇油漆”的成功研发,到‘悟莲’提琴的问世,在短短几年中她用自己的方式带领着“森林”走出一次次困境。2014年,“森林”提琴向着私人订制的经营思路转型。事实证明,大规模的提琴手工制造不再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要想生存就要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和质量,将艺术和技术融合。

父亲遗做成就“悟莲传奇”

为了让“森林提琴”能继续发展,便潜心整理父亲留给她的资料,并不断地向圈中前辈虚心求教。“郑荃伯伯是我父亲的朋友,父亲走后,在我困惑的时候,郑伯伯对我的帮助很大。一位意大利制琴名家提到了中国人做了很多小提琴,但缺乏中国元素。在后来,我也听到很多国外提琴制造家不止一个人提出了在中国小提琴制造上的这点遗憾。也许他们说者无心,但我把这句话记下来了。”她说道。

接管企业后,经过三年时间,由宋洋牵头研发的会呼吸的提琴天然油漆工艺和“悟莲传奇”小提琴接踵而来,压力和窘境激发了她的潜能,让她快速地在行业中成长。

“悟莲传奇”系列提琴,将中国漆画艺术和纯天然油漆技术相结合,是东西文化完美相融的艺术品。虽然是来自西方的乐器,却尽显现了东方神韵。在近年大大小小的器乐展会上,“悟莲”提琴无疑是展会上的亮点,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提琴制作家、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甚至有些不懂音乐的人,看到“悟莲”传奇都会拿着它合影,觉得挂在家里也算是一件价值很高的艺术品。然而它与众不同的外形,也让这款“悟莲”提琴饱受了诸多的非议和不满,宋洋的心情也从满怀欣喜到踌躇满志。为了让大家了解这款提琴,宋洋想到了各种办法来宣传和推广。由于资金条件,宋洋尽可能地做到省钱做宣传。

世态炎凉却公益社会

再难她也没有放弃“悟莲传奇”,她在工厂和外地举办了30多期公益音乐会。每次活动都是她亲力亲为,策划,组织和安排很多对提琴感兴趣的家庭和琴童,来到森林提琴厂参观,举办音乐会。 而这些活动都是公益免费举办的。宋洋的举动虽然不能为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还是得到了更多公益人士的关心和照顾。

在2016年凤凰网举办的“美丽童行慈善晚宴”中,宋洋亲手将一对“悟莲传奇之敦煌飞天”提琴送上了公益拍卖的舞台。宋洋称,只有将“悟莲传奇”广为传播,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制琴四代人的匠心独具。拍卖会当天,现场安排特别紧凑。她不顾导演组的催促,硬是从观众那里要来了5分钟的发言时间,在这宝贵的5分钟里,她向大家讲述这款琴的来历,也讲述了她们父女两代人的制琴故事。在这场拍品众多,名流齐聚的拍卖晚宴中,“悟莲传奇”赢得了如潮般的掌声。最后,这对提琴拍出了52万元的高价。回看那天的视频,宋洋的发言感人肺腑,数次哽咽却强忍着泪水,她对提琴的爱,对父亲的承诺让我也感同身受。

她说道:“那天我特别担心流拍。因为那天的拍品大多是书画古玩,毕竟大家对乐器的了解太少,而且在国内能收藏乐器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如果我不把这款琴的来历和背后的价值讲清楚,这把琴很可能就会流拍。后来一位大姐买下了这把琴,而且还给了这么高的价钱,我很感恩她,认可了我的提琴,同时也圆了我想做慈善的心愿。”

这些年,宋洋的生活始终没有离开提琴。因为琴而举债,因为琴放弃自己的生活。从研发、制造、实验、成品,再到后面的制造、销售和推广,事无巨细悉心打理。她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自己手中的每一把提琴,久而久之,“悟莲”传奇慢慢被更多的专业人士所接受,而宋洋作为“森林提琴”的女掌门也逐渐被人所熟识和认可。

不卑不亢一心一意

她说道:“我觉得‘悟莲’是一件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品。我深信,这款提琴会得有艺术情怀的人欣赏和演奏。说实话,起初这款提琴的外形并不被专业人士所接受,所以限制了琴的销路。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你用‘悟莲’去参加国际比赛,大家会觉得你太出挑,感觉很不专业。时间也许是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未来大家会意识到,这种外形的提琴和油漆并不妨碍专业演奏家的专业水准的,反而还会增加演奏者的艺术整体感。另外,目前私人订制的市场还不够成熟,我们也在寻求自己的市场定位。我相信我们的琴绝对是好琴,有会呼吸的油漆,有那么多稀缺的提琴原料,还有很高的制琴工艺,只不过还需要时间来打磨和证明,今天的‘森林’还是高品质的标志。”

很多人形容宋洋是“捧着金饭碗去要饭”,在她困难的时候没有卖家底,那些千年古云杉木材都是父亲留给她有价值的一笔财富,作为制琴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些原料更宝贵的了,从接管“森林”那天起她就把这些木材视如生命。“正是这些多年留存的木材,体现着森林的‘精神’。这些原料都是文物级别的,凡是参观过我们库房的人都会被如此大规模的木材存放感到震撼。这些木材是我父亲从80年代开始做琴时,一点点积累到今天的。所以我们的提琴木材就是靠自然的干燥,这样提琴的声音才会有很好的传导力。就像好酒,需要沉淀。在意大利制琴界流行一句话就是,爷爷存贮,孙子做琴。”宋洋说。要想超越就要经历

去年,一部关于中国制琴人的电影《琴匠》在北京电影学院里播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部故事片就是在“森林”提琴厂拍摄的。

宋洋说道:“导演周建是我的好朋友,住在工厂一年多,所以跟我们有了很深的感情。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前夕,他提出要拍摄关于制琴师的短片,就找到我。故事以森林为原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后来《琴匠》在北电上映了,前段时间还获得了一个电影艺术节的奖项。”

作为第一部专为制琴人拍摄的电影,《琴匠》的拍摄显然是意义非凡。但是从中国制琴历史来说,这部电影仅仅是沧海一粟。宋洋称:“说实话,我坚守制琴业,不仅仅是为了我父亲,也是被众多中国、外国的制琴人的精神所感动,才苦苦坚守。手工提琴制造的批量化时代已经过去,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取而代之的就是手工提琴私人订制化时代,也许我父亲的那个辉煌的制琴时代终将会成为回忆。而我父亲在生前就已经预感到了手工提琴制造的今天,当时他就想创办制琴学校,希望能把这些制琴的手艺传授给下一辈人。然而担心终归变成事实,目前国内很多工厂里的制琴师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这也是手工制琴大规模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做企业的这些年,宋洋觉得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母亲,为了支持她,把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拿来支撑企业的运转,作为女儿她无言以对,提到这件事情就让她感到心酸。但她还是笑着对我说:“只要‘森林’不倒就是胜利。”

在最后她很感谢在她困难的时候那些前辈们对她的支持和爱护,其中包括父亲的挚友欧阳林父子一家人,香港的廖广廖伯伯,中国大提琴泰斗胡国尧大师以及森林提琴的所有琴友。扶植着她在这个行业中慢慢站住脚,在忍受巨大痛失父亲的情况下,依然扛起“森林”的大旗。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大的恐惧来自于内心,这些年她的精神导师一直引领着她冲破一次次危机,化解了一次次危难,面对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困难和压力时保持着不卑不亢,不悲不喜的状态,不忘初心,一路前行。采访中,她总是提到“感恩”这两个字。她称她的精神导师印若老师经常说告诫她:“做琴就是修心,要想超越痛苦就要经历痛苦,要想超越孤独就要经历孤独。无论是人生的低谷还是巅峰,都要注意自己的内心,时时关照自己的内心。我带着一份感恩的心,拥抱生活。我相信明天是美好的!”